近日,贵州省发改委专门针对毕节市6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召开融资推介会。据贵州官方媒体报道,贵州省内近30家金融机构参与并有多家金融机构表达了合作意愿。而该煤制油项目预计投资需1000亿元,如获国家批准将是我国最大的煤制油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煤制油产业化目前仍存诸多争议,国家层面亦管控较严。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无论从污染排放的环保角度,还是资源消耗等经济性角度来看,煤制油都不具优势,其更多的意义在于保障能源安全。
“煤制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且极易受煤炭、原油价格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认为,贵州发展煤制油产业在煤炭和水资源上问题不大,更多要考虑经济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千亿项目寻融资
3月27日,贵州省发改委举行2014年煤制清洁燃料项目专项融资推介会。据贵州官方媒体报道,贵州省内近20家银行机构和近10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记者注意到,该推介会主要目的是为毕节市6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融资。
据贵州省发改委发布的消息显示,毕节市6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年产油品及相关化工产品600万吨,总投资100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2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选址在大方县,投资340亿元;二期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选址在纳雍县,投资660亿元。
煤制油“钱途”争议
事实上,随着大规模的煤制油产业化项目的推广,令不少能源专家担忧,煤制油、煤制气对资源环境条件要求高,产业发展切忌盲目和无序,必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技术准入指标。有部分专家认为,从一种能源转换成另一种能源,成本太高,技术难度太大,不如直接从国外进口石油。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显示,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召开了煤炭清洁利用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提出,煤制油不能遍地开花过热发展。我国大部分富煤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煤制油、煤制气对资源环境条件要求高,应定位于国内油气供应的重要补充,科学把握发展节奏,严格控制产业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煤制油领域,此前有“北神华、南先锋”的说法,在神华集团的煤炭液化项目首度开辟产业化先例之后,云南的先锋煤炭液化项目成为国内第二大煤炭液化战略性示范项目,但最终因为资金问题而流产。
“煤制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将成为制约煤变油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掣肘。”资深煤炭分析师李廷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煤炭液化投资过巨,没有利润可言。并且当前的风险在于‘过程’,是从技术到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