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近日持续攀升,到3月8日满足22个工作日的条件后,发改委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窗口将正式打开。在此背景下,国内两大石油集团的“石油垄断”再度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全国工商联《关于以放宽石油进口为突破口推进石油领域体制改革的建议》、《关于清理废止相关文件规定改善石油行业民间资本投资环境的建议》在内的两份提案将直指当前石油进口领域的顽疾,这已经是全国工商联连续第三年“死磕”该问题。
“利益集团既已形成,要打破又谈何容易?”安邦咨询研究员李浩向南都记者表示,打破石油垄断的破冰之旅可以先从垄断油企之外的市场开始,即增加民企配额,允许民营流通企业进口包括汽油、柴油在内的一切成品油。
政协委员调研“油荒”
去年10月份的油荒可谓创下近年之最,在去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下调成品油价格后,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全国有上万家民营加油站无油可加,即使时至今日,“油荒”依然存在,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再次出现“柴油荒”,柴油短缺或将继续。
“缺油、断油、无油可加的大多是民营加油站,所以我们曾经怀疑民营油企在囤油惜售。”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在他的提案中表示,特别调查了江浙闽100多家民营油企,得出的结论是:即作为掌握了国际原油进口和国内原油开采,垄断着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完全掌控着国内油源的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油企,对民营油企、油商实施控量供油甚或完全断供,以致民营加油站无油可卖。“归根结底,是石油巨头的垄断制造了一次次引起社会恐慌的‘油荒’。”
他以调查的一家宁波民营油企为例。这家油企有4个加油站,在常态经营时,4个加油站光柴油一天就能赚上万。即使出现“批零倒挂”,为了留住客户,也甘愿暂时亏本,只要有油可卖,加油站也断然不会挂出“无柴油”的牌子。
“虽然民营油企已获得原油非国营进口资质和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但根据我国现行政策也很难进口到原油。”全国工商联的提案亦显示,按规定,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必须持有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证明,海关才放行,铁路部门才安排运输计划。事实上,民营企业成品油的总销售额不到全国销售额的30%。
呼吁放开“石油进口权”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5378万吨,同比增长6.0%,成品油进口4060万吨,同比增长10.1%,在原油与成品油进口总额不断攀升的同时,民营油企的进口配额却已经接近名存实亡。
为此,李立新建议,国家应逐步放开石油进口、炼油等环节,国有石油巨头逐步让出成品油零售领域的市场份额,直至成品油零售环节彻底市场化。
而全国工商联的建议则更详细,监管部门应以逐步放宽石油进口为突破口,推进石油体制改革: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取消两大石油集团的“排产”证垄断和审批限制;另一方面拓宽原油进口主体,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炼油企业,赋予其原油自营进口权,用于保证本企业生产的原油供给。
“放开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权应该成为一个突破口,正是因为这一道行政垄断权的保护,才造成了国内石油市场的基本垄断格局。”李浩表示,打破成品油进口垄断权之后,第二步是放开原油进口限制,鼓励国内企业利用自身渠道扩大油源。第三步是逐步放开民企国外开采石油的权力,增强中国整体上的原油供给能力。最后,在国内民营成品油市场不再由垄断国企完全把控的前提下,放开价格管制,真正做到市场供应、市场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