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往西北去,该看山。重阳登高,原也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的意境,可我眼前摊着的,不是山,是塬。土黄色的敦实身子,还带着夜露的凉,沉默地蹲在天底下,连轮廓都带着股沉缓,透着股憨劲。树是没有的,草也活得吝啬,东一丛西一簇蜷在土缝里,枯黄着,风一刮就贴紧地面发抖,连点声响都没有,像怕被这天地卷走,连痕迹都留不下似的。
路是羊踩出来的痕,陡得攥心,还滑。脚一落,浮土“簌簌”漫过脚踝,软塌塌的,像踩进了积年的时光灰里,凉丝丝地往裤管里钻,也往骨头里渗。我喘着气把身子弓得更矮,每一步都像从泥沼里拔腿,肺叶被风灌的生疼,那风,硬得像老汉手里磨钝的老镢头,一下下刮过脸颊,带着沙砾的粗粝,连眼角的泪意都给刮没了。它才不管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只蛮横地卷走那点文人情怀,连半句诗的影子都不留,只剩喘气的粗重和心跳的擂鼓。
终于站上塬顶时,世界忽然就平了,也直了。
没有别的,只有阔大,铺天盖地的阔大。天是那种不容一丝云彩的蓝,晒得皮肤发紧,蛮横得让人不敢眨眼;地是无数道雨水刻出的沟壑,深的咬着土,浅的贴着风,横的竖的,交错着往远处伸,直到揉进视野尽头的苍黄里,再也分不出边界。连风都歇了半分,只剩天地间的静,压得耳朵发沉。时间在这里像冻住了,又像在以万年为单位奔涌,听不见声,却轰隆隆的,压得人发慌。我站在那儿,小得像粒被风随意吹落的沙。先前揣着的故乡、亲人、缠人的愁绪,往这天地间一放,风没吹,就自己轻了,连自己都觉出不值当。
蹲下身抓把土,指腹触着土的凉,一点热气都存不住。指缝一松,干土“簌簌”往下漏,什么都留不住。远处几孔废弃的窑洞,黑黢黢的窗洞像卸了眼珠的眼眶,风灌进去,没个回响,就那么空着,望着这片亘古不变的天。
下塬时,太阳正往下沉。不是落,是坠,像个烧红的大铁球,要把地平线烫出个洞来。光线变得稠稠的,裹着金红往塬上泼,溅在干裂的土缝里,连土块都染得有了点悲壮的暖。塬下撞见个放羊归来的老汉,脸是黑红的,黑里透着晒出来的热,皱纹深得像塬上的沟,一道叠一道,刻着风的形状,雨的痕迹。他手里的羊鞭磨得发亮,鞭梢垂着块旧布,见了我,眼皮都没抬一下,只轻轻晃了晃鞭子,惊起两只归巢的鸟,“扑棱”一声,又落回寂静里。羊蹄子踩过浮土,“嗒嗒”轻响,却稳得很,一步跟着一步,像在丈量着这片塬的脉搏,也像在踩实着每一个日子的分量。
回到屋时,炕已经烧得暖烘烘的。灶膛里的余火还在“噼啪”响,火星子偶尔蹦出来,落在地上就灭了。我坐在炕沿上拍身上的土,浮尘在昏黄的灯光里飘,落下来就没了影,像把塬上的风也带进来,又被这暖烘烘的光按住了。这灯光软乎乎的,不如塬上落日壮丽,却贴在皮肤上,是灶火烤透了土炕的温,从屁股底下往上渗,结实得能攥住。
这里的重阳,没有菊花黄,没有酒气香,只有满手干土、一身硬风。它不教你对着秋风念旧,只教你站在天地间受着,受住风的刮,受住土的漏,受住个体的小。就像塬下的老汉,攥着羊鞭走了一辈子,没说过啥大道理,却把每个日子都踩得稳,踩进这黄土的深处;就像炕头的暖,不是凭空来的,是灶里添了柴,火里续了劲,一点点熬出来的。等受够了这天地的阔大与沉默,才慢慢懂:活着的分量,从来不是吟出来的诗,念出来的愁,而是踩在土上不晃的根,迎着风不躲的骨,是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熬出暖来的韧性。就像这攥不住的干土,它漏下的是虚空,攥紧的,却是脚下这片塬,和心里那点实实在在、焐不凉的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