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之窗 > 员工风采
母亲与硷畔
发布时间:2018-11-01 00:00:00     点击量:1966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每逢节日,看到朋友圈各种转发的祝福与孝心,我有点自惭形秽,为身在远方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而惭愧,为妈妈不能看到祝福与孝道而遗憾,所以我只能给母亲打个电话道声平安。

“十一”回家,家依旧温暖,离家总有别离的滋味。过了晌午,陕北的秋季虽然炎热,但早晚已经有了凉意,母亲还在硷畔上站着,我却走出了很远。清晰的记忆,熟悉的场景,母亲与硷畔渐渐重合,而母亲站在硷畔上守望与送行的次数在我心中成了一个没有谜底的谜。

儿时印象中,对于母亲的记忆不多却很深刻,母亲总是很忙,与母亲的接触也比较少。早上起来上学,母亲已经出山,中午放学跟随两个哥哥回家,虽然见不到母亲,总能在锅里找到熥着的热饭。下午放学,总得等到很晚才能见到母亲。要说记忆多且深刻的算是周末,父亲母亲还有两个哥哥要下地干活,我在家里最小,喂牲口做饭的活计自然而然就到了我的头上,每每喂完牲口做好饭,总喜欢坐在硷畔上等待父母和哥哥的归来。他们匆匆从硷畔到家,吃了饭又匆匆下地干活。周而复始的生活便是我童年的记忆,那时母亲每次从硷畔跃却而过,身子始终直立挺拔。

2000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广,家里的大部分山地种植了林木,剩下的自留地对于母亲来说也成了捎带。那年夏天我上了初中,初中我是在马蹄沟镇子上读的,距家不远也不算太近,骑自行车得二十分钟左右,走路就得小一个小时,每次上学放学都能在硷畔上看见母亲的身影。我是村里我们这一批上初中的孩子里唯一一个在镇子上上学的,不是因为我学的好,而是邻村的私立初中收费太高。那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对于农民的孩子,能上学能上的起学,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哪里还有挑选的余地。父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入职的老民教,我上初中那会,他还没有转正,家里境况比较清贫,除了父亲那点可怜的工资,就剩下母亲在地里抠抜的钱,远远难以负担五口人的生计和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

在镇子上上学,受“城里”挤打是所有农村孩子所必须经历的常态,记得我们村有好几个比我年长的孩子都被“打”了回来,记忆最深的是村书记的儿子,他在我们村里可以算是孩子王,因为有“背景”再加上身体比较好,在我们村孩子里面无人敢惹,但他上学不到半年时光也被打了回来。给予以上情况,母亲出现在硷畔上观望的身影越发的频繁,上学放学总能看见母亲的瘦弱身影,这应该便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吧!虽然距离千里还差的很远,但对于母亲,孩子离家就是一种牵挂。

2002年随着父亲的转正,两个哥哥的相续毕业,他们上学所欠的钱还清,家里的光景也好转了,我转读到了邻村的私立中学上学,硷畔上母亲的身影少了许多。两个哥哥外出打工的时候,硷畔上再次出现母亲长久矗立的身影,此后硷畔似乎也冷清了许多。

从上初中开始,我上学报名升学考试,到高中到大学,从来没让父母送过我。每次出门父母送行的距离是家与硷畔的距离,似乎硷畔与孩子外出生活地方的距离便是他们最佳的思念路。上大学那天,依旧是熟悉的硷畔和母亲慈祥的目光送我远行,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出远门,我没有回头,但耳边多了母亲牵挂的唠叨,脸上多了几许泪痕。毕业工作,每次回家,都能在硷畔上看到母亲,而每次离家我都不敢回头,害怕再次回头,母亲的瘦弱身影变得更加佝偻。成家之后,时常打电话给母亲,虽然每次回家离家依旧能在远处看见母亲与硷畔,但是看见的次数却少了。

父母老了,身体还算硬朗,父亲退休了,但家里的地还种着,我也劝过父母,地别种了,母亲总是说:地种的少了,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就当锻炼身体了。每每此刻,心中总会有莫名的辛酸。也许在母亲心里,承载着地的硷畔才是重中之重吧!

如今,身在异地,闲暇之余总喜欢给母亲打个电话,道声平安,每次通话时间在母亲的把持下都不是很长,虽然现在的亲情卡业务是免费通话,但母亲似乎早就习惯了掐时间通话。每次与家里通电话,问话与交谈内容也基本相似,但每次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心里总会有种莫名的心安。也许母亲在硷畔上的观望与守候,寻求的也是这种心态吧!(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