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化工60年:兰州石化的嬗变
发布时间:2009-10-13 15:22:45     点击量:2361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兰州石化千万吨乙烯工程装置。

与此同时,金川公司走出国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开创了一条甘肃企业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而在新形势面前,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兰炼、兰化开始迈上了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之路。从1999年开始的7年间,兰炼、兰化经历了两兰四兰四兰三兰三兰两兰的过程,最终又由两兰变成一兰,成就了一个西部石化航母,核心竞争力极大提高,达到了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目的。

与此同时,瞅准发展机遇,一批国外企业也开始抢滩甘肃市场。截至2007年,已有中粮、美国可口可乐、法国威立雅、杜邦、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英国力拓矿业、香港华润集团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嘉士伯、美国路博润、国民油井、德国奈驰、泰国正大、荷兰亚森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陇原。

甘肃,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之中。

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老工业基地发生质的蜕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在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放眼长远,思考着甘肃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影响全省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仍是一块短板。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55%下降到了2001年的33%;全省只有27%的县市区进入了工业化和半工业化,近73%的县还基本上是农业经济。工业上不去,就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迈进。

甘肃怎么办?

2002年,省委、省政府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做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再一次明确了工业引领全省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地位。

工业强省,就必须先强工业。于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我省坚持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的思路,开始实施对工业进行强筋壮骨三大工程,并全力推进以省属国有大企业产权转让、下划企业改制放活、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计划,推进配套改革。

三大工程,个个都关系着甘肃工业的未来:

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双十工程,打造甘肃工业的支柱板块,重点培育10个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10个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大企业。

“211工程,自2002年起,全省每年重点扶持20个左右的高新技术项目,筹资100亿元,创收效益达到150亿元,使其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创新板块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千户百强工程,力争在十五期间造就1000户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和100户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收入50%的科技企业。

实践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正确。

十五期间,甘肃国企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批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些劣势企业通过破产、重组逐步退出市场。全省国有企业户数从2000年的960户减少到2006年的441户,少了一半多;资产总额从1527亿元增加到3051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工业增加值由263亿元增长到770亿元,净增500多亿元。

2007年,针对甘肃制造业优势及现状,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并将当年确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将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振兴石油钻采设备、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特种电机、真空设备、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小排量轿车、选矿设备、环保设备等七大类装备制造业。

与之前相比,踏进新世纪门槛的甘肃,新一轮的工业发展开始迈上了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

早在2005年,我省就开始组织规划调研和起草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7年,在我省被国家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的前4个月时,永昌电厂响起了甘肃第一爆,我省节能减排计划全面启动,开始了大规模淘汰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2008年,全省电力、炼钢、炼铁、铁合金、电石、水泥、造纸、焦炭、酒精等9大污染大户共淘汰落后产能375万吨、电力25.9万千瓦,其中有89户落后企业被淘汰出局

曾经因为工业污染而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名单的金昌市,紧抓住市上被列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金川公司被列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契机,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着力建设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近年来,金昌市成功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公司、中国化工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等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与金化集团、金泥集团等本土企业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金川公司吃干榨尽的产业循环格局,每年创造产值达到100亿元。

2008年,金昌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削减2.1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削减34.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较上年下降6.0%。全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21天,较上年增加33天,金娃娃甩掉了黑帽子,重放异彩。

……

2008年,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兰州召开,大会提出了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保证抓党建、和谐抓民生,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在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471.43亿元,是1978年的近14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182家,资产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10亿元以上的达到48家;年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超过10亿元的达到30家。

2009年,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使一批重点工程、民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全省工业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向好迹象。可以预见,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甘肃工业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60年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个老工业基地的嬗变。

60年风雨历程,奠定了甘肃工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