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渊渊,男,1985年出生,陕西榆林人,工程师、技师“双师”人才,现任天元公司仪表专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陕西省唯一荣获“西部技能之星”称号的技能人才。十七年如一日,他以匠心守护生产一线,以执着破解技术瓶颈,以实力赢得赛场荣誉,成为神木煤化工公司技能人才成长的生动写照。
1、扎根一线,以“勤勉”淬“专业”
2008年,董渊渊从北京化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怀揣着对专业的热爱走进工厂。2013年入职天元公司时,正值回转窑小试实验项目启动,这个项目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练兵场”。
那时的他,虽满脑子都是理论知识,却对现场仪表安装调试一片空白。面对错综复杂的管线、型号各异的仪表,他没有退缩。白天,他揣着图纸穿梭在钢铁丛林般的施工现场,一遍遍核对点位、测量尺寸,工装口袋里永远装着卷尺和笔记本;夜晚,他埋首于技术手册与设备说明书中,反复研究推理,努力将白天的疑问逐一破解。老师傅回忆说:“那会儿他问题最多,也最肯钻,一个仪表结构不搞明白绝不下班。”
短短三个月,这个曾经的“门外汉”硬是靠着死磕到底的劲头,摸清了各类仪表的“脾气”,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他亲手安装调试数百个仪表,成为控制系统最可靠的“神经末梢”。
2014年,天元公司12万吨/年煤提质中试装置迎来首次大型技改。作为分组安装负责人,董渊渊在审图时敏锐发现温度仪表法兰短管长度、流量计安装位置等存在设计偏差。他与技术部门反复沟通,最终修正了图纸,避免了后期大规模返工。同年9月装置变更技改期间,他带着团队扎根现场,从仪表定位到电缆敷设,每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从仪表工到技术员,再到仪表专工,董渊渊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徒到专家的蜕变。精酚车间技改、可燃有毒报警系统升级、加氢车间DCS系统升级……10余个重大项目中,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2、攻坚克难,以“匠心”铸“匠魂”
在天元公司60万吨/年粉煤热解项目建设期间,由于技术保密要求,DCS组态必须自主完成,而项目采用的和利时HOLLiAS MACSK系统组态对董渊渊来说完全陌生。
“既然没有退路,就把困难踩在脚下。”他主动申请赴厂家培训。在为期两周的有限学习时间里,他与时间赛跑。白天跟着专家学理论、学操作,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常常对着模拟系统演练到凌晨。
培训归来后,他顺利完成系统硬件配置规划与布线要求梳理。然而,在气力输送顺控程序的编写环节,他又遇到了棘手难题:设备厂家与工艺部门对控制流程尚未明确,而他自己也缺乏相关经验。董渊渊再次迎难而上,主动牵头组织多轮沟通会,逐一确认工艺参数与控制逻辑,反复查阅系统帮助文档,积极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编程方法,并通过“模拟测试—发现问题—优化调整”循环试错,提出了让双方都信服的解决方案。
那段时间,控制室成了“临时宿舍”。为了一个逻辑块的优化,他连续调试10多个小时;为了模拟极端工况,他设计了十几个测试案例。最终,他编写的控制程序不仅完美实现所有工艺要求,更具备了多工况自适应能力。项目负责人感慨:“这套程序里,装的都是董工的匠心。”
在30万吨/年吸附分离提质增效EPC项目中,他主动请缨,揽下了DCS、SIS、GDS等控制系统所有柜内接线图的编制工作。深夜的办公室,灯光映照着他伏案绘图的身影,数千个接线点在他鼠标点击下逐渐连成清晰的脉络。这份倾注心血的图纸,让30多名接线工同时开展工作仍井然有序,为项目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投产”的行业奇迹奠定了坚实基础。
3、初心如磐,以“热爱”赴“未来”
十七年来,董渊渊始终保持着“空杯心态”。在他的电脑里,保存着上百个专业技术视频,西门子PLC、WCC组态……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素材。同事们常说:“董工的技术词典里,没有‘够用’这个词。”
这种永不止步的追求,让他在2014年、2016年两度荣获天元公司仪表专业“技术能手”称号,更在今年一举夺得“西部技能之星”桂冠。面对荣誉,他依然每天背着工具包出现在检修现场,沾满油污的工装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作为天元公司仪表专业的领军人物,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在现场,他手把手教新人校准仪表;在实训室,他把自己总结的“故障快速判断法”倾囊相授。他说:“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谈及未来,这个与仪表打了十七年交道的汉子目光坚定:“化工仪表技术日新月异,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希望能带领团队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为企业发展再尽一份力。”
在钢铁塔林间,在纵横管线中,董渊渊用十七年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不仅要把活儿干完,更要把活儿干好。这份执着,正是神木煤化工公司技术工人最动人的奋斗宣言。
扎根一线,以“勤勉